虽然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看书了,但我对书的偏爱一直没有改变过。每一次搬家,别的一些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可以丢弃,但自己一本一本积攒起来的书不管有多旧有多老,却一本不少全部都要带走。
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自己去买过一本书,原因很简单,因为没有钱。在父母两人微薄的工资收入解决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,是不太可能拿出钱去买书的。也就是说,除了上学必需的课本,很少有课外书读。家里仅有的课外读物,除了一些红宝书,和装在红色塑料封套里的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外,还有几本不知从谁家里拿来的文革小说,记得有《艳阳天》《沸腾的群山》《虹南作战史》《桐柏英雄》等几部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,是更早年代出版的小说《吕梁英雄传》,居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。
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父母的工资有所增加,家里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,我的口袋里偶尔也会有几分几角的零用钱,那都是母亲让我去买米、买酱油时几分几分的找零积攒起来的,舍不得去买零食,一分不少全存了起来。等到存到一定数额就跑去书店买了第一本书。现在看来,那时候的书价低得不能于低,平均两三毛钱一本书,最便宜的甚至只要几分钱,八毛一元一本的已经是很厚很厚的长篇小说了。以我当时的能力,肯定也只能买最便宜的书。积少成多,几年后竟也存下了一箱子的书。
在我离开家乡之前,自己买的书几乎一本不少全珍藏着,而且连每一本书的书名都能记得清清楚楚。后来参加工作去了外地,全部带去肯定不现实,除了少量带走几本外,大部分都留在家里,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,我把藏书的箱子塞到了床底下的最里边。
刚进单位那几年我们的假期不多,一开始执行的是半年假,后来才是季度假,又慢慢地变成双月假。总之,一年难得回家几趟。每次回家休息的那几天,我总要把箱子从床底下拖出来,找出几本书来看,顺便看看藏着的书有没有少下去。
工地上,我一直在克制自己买书的冲动,能不买就不买,能少买就少买,一是住流动的集体宿舍带着实在不方便,二是书看完了丢弃也很可惜,工地上有图书室,看书一般以借为主。直到上世纪末,我流浪似的四处漂泊生涯终告结束。回到杭州安顿下来后,日子慢慢的过得有规律了,又恢复了经常买书的习惯,而且比以前还疯狂些。
书是越买越多,而且还把留在老家过去买的书一趟趟搬到我在杭州的家里,有些成套的书也残缺不全了,看着总觉得有些遗憾。后来,我去浙图的假日书市,就会留意我当年买过又丢失的那些书,特别是几部残缺的成套书,总想有想机会把它配配齐。印象最深的,是一套当年读书时用过的《古代汉语》教材,共三册,很多年前曾被人借走过,来归还的时候少了中册,我有些不爽,设法要想补齐,曾经留意了好长时间,最后也是在浙图假日书市实现了这个愿望。再后来,发现了一个“孔夫子旧书网”,找书变得更方便了些,我从中买回了几部前面提到过的长篇小说。曾经丢失的书再去买回来,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坏习惯?
学生年代的买来的看过的那些书,在别人眼里已经成了废品,可我从来不嫌弃,偶尔抽出一本随便翻翻,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段岁月。
时光一去不复返,但我可以从当年读过的那些旧书里找回已经失去的少年时光。